在“2020中國高校CIO論壇”上,來自多所高校的信息化主管領導,圍繞“高校信息化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危和機”和“高校信息化機制體制”主題,就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、“十四五”信息化規劃、數據治理等話題展開討論。
王希勤:高校信息化建設要服務“立德樹人”
信息化在高等教育領域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,體現在兩方面:一方面,大學對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高,信息化正深度參與到學校的教學、科研和管理當中;另一方面,隨著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的出現,高校信息化本身的建設重點也處于一個變化過程中。
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立德樹人。因此,高校信息化建設與政府、企業信息化最大的不同是所有工作都要圍繞“立德樹人”這四個字來實施,這是最基本的價值取向。
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特點,也是一個難點,在于它需要由兩類專業人員共同推進。一類是職能部門的人員,他們具備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,了解各業務的核心工作,比如人事、財務、教務等部門人員;另一類是具有信息化素養的人員,主要是信息化部門人員。
這兩股力量共同推進學校信息化發展。因此,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機制,將兩類人員的力量匯集在一起。信息化部門需要深入學校的許多業務中,實現業務的流程再造,這個工作需要很多調研,大量工作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鄭慶華:疫情給高校信息化帶來三個影響
疫情期間,對于高校信息化而言,最根本、最直接的影響有三個。
第一,在線教育由過去的示范性、探索性,變成了核心產業;
第二,網信中心等信息化部門的地位得到明顯提升,信息化對于疫情的保障、效益的管控得到了大家的深度認可;
第三,高校全體教職人員的信息化素養在此期間都得到了一定提升。
與此同時,因為疫情的原因,也給我們帶來兩個問題。
一是在線教育確實很重要,但大家一定不要因為在線教育能夠解決實際課堂中的傳播問題,就忽略了教育的核心是愛、是情感,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,更不能忽略每所大學的文化、學生追求的價值、學校的特色都不盡相同,誰都不能被簡單地、標準化地替代。
二是無論是“十四五”信息化規劃,還是整個信息化建設,都一定要注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在此過程中,我們可以借鑒其他高校,但是絕對不能照搬照抄,因為即便是同類型的高校,在教育系統、學習系統等方面也是存在個性化問題。
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,我覺得要特別注意,企業所提供的系統是不是能完全符合你的需求?因為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,管理機制、學校特色等都千差萬別,想用一種模式把所有高校的信息化需求都覆蓋,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不能充分了解學校實際需求的,只是照抄作業的全盤商業化模式不可取。信息化建設一定要緊扣學校的管理業務來進行設計,不能盲從,要有自己的判斷。
陳麗:流程再造是當前信息化工作重點
在現階段,信息化已經成為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最重要的元素。建設和應用服務已不再是信息化工作的重心,學校的體制機制改革,組織體系的重構,以及流程再造成為信息化工作的重點。
2020年3月,北師大成立了“互聯網+教育”改革創新工作領導小組,組長由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,副組長由分管信息化工作、人才培養工作的校領導擔任,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。
領導小組根據工作實際需要,把任務明確到各部門,由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統籌部門,細化任務。這是我們在原有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之外建立的另一套體系,兩個小組共同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。北師大的信息化體制機制改革目前還在磨合中。
我認為,各高校都有這樣的共識:無論采取哪種改革方式,在新階段,信息技術在高校的定位在發生變化,我們推動信息化工作的策略和著力點在發生變化,投入方式和責任機制也都在發生變化。高校主管信息化的領導和部門,一定要適應這種變化,在下一個階段的高校信息化建設中,更好地服務學校的改革發展。
此外,數據治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戰線面臨的共同問題。2016年,北師大專門成立校務數據管理中心,推動校務管理數據的建設、治理、共享、利用,支撐學??茖W決策。在數據管理的過程中,首先是讓業務信息化,這樣才能產生數據;其次,學校校務數據需要有標準,有質量。
在初始階段,主要是定義底層數據的標準,給每個部門的數據做出評價質量報告等工作。而從疫情時期開始,數據工作的重點開始發生變化?;趨R聚好的數據,服務于學校管理的改革,院系資源配置的改革,包括對老師的考核等。目前,我們做到90%的業務都有系統,90%的數據都匯到了校務數據管理中心。
下一階段的數據治理可能面臨更多難題,包括倫理問題。除了校務管理數據,還有大量行為數據。尤其是疫情期間產生的大量位置數據、個人信息數據等,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,就是哪些數據可用,哪些不可用。
總之,數據是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,是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要素。如果數據不能有效匯聚,數據質量不好,就難以談下一步的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。
李衛青:信息化部門應積極參與學校的戰略部署
疫情期間,學校需要全面掌握本科生、研究生、留學生群體的健康狀況、所在位置、旅游探親情況、同住人員信息,為此在春節期間我們開始了攻關工作,緊急開發了“I am OK”師生健康信息填報系統,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。該系統于2月16日得到中央電視臺特別節目《戰疫情》的報道。
另外,疫情期間,留學生在校數量出現了斷崖式下降,但求學的需求依然存在。留學生希望我們能夠根據其實際需求特性,定制式地開設線上課程。為此,我們推動信息化和教學領域的融合,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更多地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,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;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我們對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的承諾,幫助其培養理工科人才。
大家都比較關注高校信息化部門的崗位編制問題,從華南理工大學來看,學校的網絡中心有44個事業單位編制,但從未招滿過,我認為原因還是在于高校的薪資待遇和職業上升空間與企業相比,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。
的確,網絡中心在學校中的地位仍有待提升。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領導看到我們的重要性。網絡中心在規劃自己的工作時,應該和學校的戰略部署一致,因為學校會按照自己的學科特色,制定遠景規劃,網絡中心應該與其他職能部門一起,共同參與到學校的戰略部署,做好信息化的頂層設計。如果能夠與其他職能部門一道,將學校的規劃付諸實踐,我覺得這就是信息化部門存在的價值。
其實,網絡中心也好,信息化辦公室也罷,最終還是歸屬于學校,都是為學校的信息化服務,有些學校分開設置,有些學校兩個牌子一套人馬,而我們既分開過,也合并過,我認為應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來考量。
以信息化手段達成業務,流程重構是一件難度較大的工作,因為職能部門的普遍想法是不希望別人隨意改變自己的工作流程,而信息化的目標就是簡化流程,甚至“一鍵可達”。
想法不一致,推動起來就比較困難,所以,學校層面應該協調好,一方面,推動職能部門轉變觀念;另一方面,推動網信部門站在師生的角度,以便利師生為目的來優化流程。
劉芳:信息化部門要有舍我其誰的氣概
如今,不論是科學發展的進程還是醫學人才的培養,都在倒逼整個醫學行業不斷向前邁進。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長在此前的講話中也提及了“需求催生發展”,對此,我頗有感觸。醫學科學家的需求、醫學教與學的需求、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,都十分重要且需要被給予足夠的重視。
以醫學影像學為例,隨著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的發展,可能會發生極大的變化,而對于從事醫學科學數字化和將大數據應用于臨床研究的人才需求,則會變得日益迫切。
那么,如何準確把握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,如何更加合理地設計專業和學科?我認為,這些問題的解決,將有賴于學校乃至整個醫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,以及“互聯網+”的發展。
未來,網信中心的工作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會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這一點無可辯駁,也將成為一種“蕩滌式”的變革。如果高?;蛘咛幨覜]有意識到這種革命性變革的話,很可能會被淘汰。所以,我認為,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及“互聯網+”建設過程中,對于隊伍的建設和投入肯定會逐漸強化。
但是,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什么?是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,我們仍在孤軍奮戰。有些部處領導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,能夠積極配合推進,有些部處領導意識不到,始終不能與我們同步推動,那么工作進展就會相對較慢。
我常常鼓勵學校的信息管理部門要有舍我其誰的氣概,要主動推進信息化建設,主動攻克意識上存在的難點,主動為領導和處長們做培訓。在此過程中,各方會逐漸實現意識和理念的一致,來共同促進信息化教育的建設。
我覺得,信息化的理念決定了學校是不是能夠跟進整個浪潮,是不是能夠引領行業的發展。如何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,進一步發展、創造、前行,實際上是每所高校都要面臨的重要問題。
劉春江:信息化建設已成為高校發展“必需品”
新冠疫情對高校信息化的影響,可以類比為:疫情前的信息化建設,對于高校發展建設而言,有點像是“飲料”。頂尖大學辦學資金較為充裕,可以進行整體設計,在各個方面同時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。但是大部分高校受經費、人員、技術、設備等實際條件的制約,只能根據發展階段,酌情部署學校信息化工作,建設項目比較分散,哪里急需就上哪里的項目。
新冠疫情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巨大,對教育的影響也是如此。十多億在校學生被迫停學,教學轉移到線上。疫情之后,信息化對高校發展建設就變成了像水一樣的生存必需品。
疫情期間出現的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,包括學校和教師們在沒有來得及充分準備的情況下,緊急上線相關系統進行線上教學而出現的各種問題;在疫情防控過程中,難以追蹤每個師生的具體行動軌跡問題,都讓學校和學院(系)各個層面意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。因此,從某個角度講,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強力推動了高校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。
從長遠來看,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深入,信息化可能會像互聯網改變世界一樣改變學校。那么,當信息化完全普及之后,全國高校學生都在線上學習,大多數教師的角色會不會轉變,轉為為線上教學指導或教學助理?諸如此類。信息化可能給學校、師生帶來的種種影響值得重視,我呼吁各高校團結一致,在頂尖高校的引領下,攜手解決相關問題。
回想我國高校管理機構的發展史,學校初創時期,往往只有學校辦、教務處、后勤辦等兩三個部門,到現在普遍擁有十幾個部門,學校管理機關并非一成不變,而是在不斷發展變遷。
在信息化工作中,常有一個機制體制上的疑問:信息化工作是否需要分由信息化辦(處)和網絡中心兩個部門運行?
我個人認為,雖然信息化辦(處)可以專注于決策和制度建設,重在管理和規劃;網絡中心可以專注于業務,重在項目建設,但很多職能部門其實都是兼顧業務和管理。因此,從大部門制的層面來說,二者合成為一個大部門運行,從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上,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工作。
吳懷宇:應適當增加信息化部門的職數
近幾年,專業建設成為高校的熱點工作之一??傮w而言,高校在此方面的工作還有差距,特別是在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服務方面,仍然任重而道遠。
以轉專業為例,武漢科技大學的新生有兩次轉專業的機會,分別是第一學期末和第二學期末。此前,學校主要通過整合現場筆試和面試的成績,并根據排名來開展此項工作。
疫情期間,這項工作完全依托網絡完成。學校的信息中心、教務部門、學工部門及相關學院,共同成立了一個工作專班,堅持在制定方案階段就把頂層設計做好。結果很令人滿意,整個過程非常平穩,這也說明了信息化工作確實能夠促進教育管理工作更好開展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認為要圍繞教學管理服務教師這一重要理念,從本科建設、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等方面出發,進行相關的改革與探索,以期能夠使教師從繁重的、重復的考核評價工作中解放出來,切實減輕其負擔。
在信息化隊伍建設方面,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全面開展,過去那一套信息化機構和隊伍已經完全不能與之相適應了。特別是在疫情期間,這個問題更加凸顯,人員數量、能力與學校的發展完全不匹配。
所以,我認為必須要增加相應的崗位和職數。不管是信息中心還是網絡中心,當前國內高校的普遍配置都是一正一副,或者一正兩副。但這還不夠,我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微薄之力,推動武漢科技大學網信中心的職數增加,進一步建設好這支隊伍。
?。ū疚母鶕?020高校CIO論壇”上的討論整理)
整理:樸藝娜、項陽、鄭藝龍
特別聲明: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。